该文分2部分,第1部分是谈企业专利布局的重要性;第2部分是谈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时提高侵权赔偿的22条建议。
企业专利布局的重要性
专利布局已经是企业构建专利资产,提升竞争实力,降低运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专利布局目前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方法体系,但每个行业、每家企业均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点与问题,利布局的手段与方式也需要差异化设计,本文仅就其中一小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随着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与积累,专利布局必将在未来的企业创新与竞争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专利布局的价值
专利对于企业的价值,因企业的类型、所处的领域不同而会有所差异。对于NPE类型的公司,专利即是其产品,其所有利润均来自于专利资产的运作;而对于具有实体产品的公司而言,专利需要服务于公司的主营业务,其核心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业自由安全的运营。也就是说,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手段,能够使企业在其主营业务领域按照既定目标自由的开展业务,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如何达到上述目标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工作。在企业专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公司需要多少专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专利以达到上述目的。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必要手段,就是专利布局。因此,良好的专利布局无疑是帮助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高价值专利,助力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专利布局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专利布局规划和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专利申请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资产组合;能够有效的指导专利挖掘的方向和着力点,为具体的专利挖掘工作指明方向,从而避免为了专利而专利的情况。
2
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专利布局思考
1、知己知彼,抢占高地
专利布局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因此,一方面需要以完善的情报分析工作作为支撑,了解整个行业。其包括专利情报分析、市场调研以及商业情报分析等。事实上,知识产权部门不应该仅是管理知识产权工作的部门,更应该是帮助企业了解市场、洞悉竞争对手、提升竞争实力的战略部门。通过专利部门的工作,精准的分析竞争对手的创新与专利布局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方案,蚌自主企业抢占高地,赢得竞争。
另一方面,专利布局的工作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开展具体工作。需要明确企业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则专利布局应该更加注重关键技术的保护与覆盖的完整性,强调专利布局的前瞻性;若企业处于产业链相对下游的位置,则应更加关注专利布局的广度。其次,从企业自身而言,如果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则专利布局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保持自身领先优势、提高竞争壁垒,方式上可以采用设置路障专利、形成专利防护网等方式;如果在与友商的竞争中水平相当,无明显的领先优势,则专利布局应该更加侧重对自身创新保护的同时提升对方创新的难度与成本;若企业自身在创新方面仍处于跟随状态,或刚刚进入某一新业务领域,则需要通过专利布局实现自我保护和加速追赶,一方面关注已有专利的布局状况,一方面积极寻找创新点并设置专利防护墙。
2、策略清晰,目标明确
专利布局工作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为三个层次,按照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方式逐步开展。
(1)宏观层面的布局策略,是专利布局之道。
专利布局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制定专利布局的战略,使得最终专利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形成支撑。
(2)中观层面是专利布局策略的执行手段,是专利布局之术。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既定的方向、产品上形成有效的专利资产组合。涉及的因素包括,专利申请的数量、主要创新内容、需要布局的地域、采用哪种专利类型、如何选择何时的时间节点等。具体操作时,可以通过专利分析、专利挖掘、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实现。
在方案与策略确定之后,需要考虑以怎样的方式具体落实。涉及的因素包括创新的来源、创新重点及所处阶段、技术领先性、目标市场法律状况等因素。
以一项新产品的专利布局挖掘为例,专利主管应首先通盘了解产品的特性,抓住核心创新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开展专利挖掘。如果创新成果来自于核心研发团队,发明人普遍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及良好的专利素质,则应兼顾深度和广度,从场景、功能、关键技术等方面入手,对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和上层应用全面保护。若创新来自于其他非研发团队,则应重点关注创新的广度。继而,根据创新方案本身的特点进一步选择专利类型、目标国以及数量分配方式。
(3)微观层面,是实现专利布局的基本保障,是专利布局之技。
高质量、有规划的完成每一件专利文件的撰写,是实现既定专利布局目标的关键,也是每一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每一件专利申请的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明确该项专利的目标范围、所对标的产品以及与其他相关专利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际撰写时,安排好整体权利要求的布局与层次关系,说明书中应该体现的发明内容与具体实施例,最终形成一篇高价值的专利文件。
来源 |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 | 高非 联想集团
编辑 | 周霄霄
提高侵权赔偿的22条建议
1、选择更强大的权利基础
比如,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用发明专利去诉讼(当然,并不是绝对的),选择更有知名度的商标去诉讼、经济效益更高的权利去诉讼。
2、证明被告有实力且“多金”
除了注册资金状况、经营状况,也可以翻阅各种报道或公司年报等信息,查找可以证明或间接证明被告实力或赚钱能力的证据。
3、证明涉案产品的价值较大
包括自己和被告的涉案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状况、市场价值等,比如从淘宝上调取涉案产品的销量记录。
4、选择高额判赔频率较高的管辖法院
不可否认,法院也有“个性”:有的比较保守,有的比较“激进”,关注一下哪些法院经常敢于判决高额赔偿。
5、避免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客场”作战
这里不是要指责法院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但是,法院对本地的被告企业“下手太狠”,毕竟存在一些可以理解的顾虑。
6、请求法院责令被告提供财务方面的账簿
“武汉晶源发明专利案”正是由于被告拒不提供证据,而承担了严重的后果。
2014年施行的《商标法》已经明确提供了这方面的法律支持。
7、申请法院证据保全
8、尽力证明被告侵权的恶意
可以通过侵权行为的性质、持续时间、重复侵权等来证明,比如发出侵权警告后仍在持续侵权,签署和解协议后再次侵权;
证明被告以侵权为业也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被告申请注册或使用了大量的“傍名牌”的商标。
9、起诉制造商通常会比只起诉销售商获得更多的赔偿
销售商只对其销售范围内的侵权产品承担赔偿责任,显然不会对制造商其他渠道的侵权产品销售承担责任,但制造商要对所有的侵权产品销售承担赔偿责任。
10、尽力调取可靠的证据证明被告的侵权规模
尤其是侵权的持续时间、侵权的地域范围、门店数量、平均销售数量等。
比如申请调取海关关于涉案商品进出口的数据。
再如,在不同区域、不同销售渠道公证取证,“多点开花”,有利于证明被告的侵权规模。
11、诉前与诉中取证,持续监控侵权活动
如果被告在被诉后,仍然在大规模从事侵权活动,有必要向法院提交证据,要求给予更严厉的赔偿“惩罚”。
12、提出合理的许可费参照
对于确实存在知识产权许可的权利人,既要签署规范的许可协议,体现许可的使用费或其支付方式,还要保留与使用费支付相关的汇款凭证、往来邮件等。
13、 在以往的和解协议中埋下高额赔偿的种子
考虑到不少被告都有重复侵权或继续侵权的行为;因此,在第一次侵权行为签署和解协议时,为防止重复侵权或继续侵权,可以约定较高的损害赔偿数额,以提高对方侵权成本,起到侵权威慑作用,也能提高日后诉讼的获赔金额。
14、寻找被告自我宣传的证据
比如被告官网上宣传的涉案产品产量或销量、销售区域、销售门店数量等。
15、 调取被告资料
调取被告的审计报告或会计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或被告向主管部门申报的资料。
比如申报著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申请专利奖项的申报资料。
16、挖掘第三方机构与赔偿有关的数据或信息
比如,查询相关行业协会或调查公司公布的涉及被告市场占有率等数据。
17、 寻求行政执法援助
先通过工商部门等行政执法,查处获得一定数量的侵权产品,甚至财务资料。
18、向公安机关报案,进行刑事立案
一方面可有效制止和打击对方的侵权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让被告感到有刑事犯罪的风险,可能会让对方有兴趣与你讨论和解的问题,并获得更高的和解金额。
19、 搜集其他证据资料
发掘被告在其他诉讼中,尤其是作为原告起诉他人侵权时提交的各类证据资料。
20、 多项权利共同出击,最好选择不同的战场
如果一个侵权产品存在多个知识产权,可以考虑多管齐下,当然最好在不同的法院起诉不同的侵权行为。
21、 针对被告尽可能多的产品提出侵权诉求
针对被告不同系列、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产品,分别提起多个侵权诉讼,这些案件判赔的金额累积起来,通常会比以一个案件起诉所判赔的金额更高。
22、向法院提供高额判决先例
尤其是案情相似的案件,目前法院正在推行“案例指导制度”或“先例判决指导制度”。
虽然“先例”对案件定性可能更有指导或借鉴意义,但应该也能够增强法院判决高额赔偿的信心。 |